天津高等教育进修学院自考双学位招生办公室信息发布线上服务平台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市“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教育两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高度重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增加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实践的机会,增加学生体育、美育和劳动等课程,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十年来,天津地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上升23.71个百分点,全市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下降5.12个百分点。我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各项主要指标落实率全国第一。”日前,在“天津这十年·教育”新闻发布会上,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孙志良详细介绍了我市坚持“五育并举”“培根铸魂”“学生为本”的育人经验与效果。
  “天津始终用心用情关爱学生,把学生成长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每年都深入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以上率下,形成了全市、全社会关心关爱学生的良好氛围。”孙志良表示,下一步,天津教育系统上下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肩负好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实践育人,让德育言之有物
  近年来,我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先后出台《深化新时代天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若干举措》《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举措》等文件,并在全国率先成立天津市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天津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联盟,统筹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
  截至目前,我市在全国已率先设立16个区与高校共建的思政课协同创新基地,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效衔接、循序渐进。在市教育两委部署下,全市1400所中小学与高校签约共建,每所中小学都与一所大学签订一体化建设协议,联合开展课程开发、集体备课、教改研究等。建成天津市大中小学思政课网上资源共享平台,近千个优质思政课教学案例面向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云端共享,建成1万平方米的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大中小学思政实训基地和天津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主题教室,为各学段的学生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支撑。
  十年来,我市在全国率先构建覆盖大中小学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面向中小学生开放260个高校重点实验室、场馆等,大中小学跨段共建、联合备课、交流互动形成常态,思政一体化改革成效显著。挂牌245个区级、1934个校级“实践课堂”资源单位,形成“新时代实践行”“同学去哪里”等实践活动品牌,大学生西部支教年年超额报名;“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抗疫直播课收看人次过千万,“初心映照新时代”全媒体思政课浏览量过亿,育人效果明显提升。高校专职辅导员、思政课教师规模翻一番,在全国率先实现配备双达标,6名深受学生喜爱、也热爱学生的最美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等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新跨越。
  多元融入,让体育有趣又健康
  2018年,我市被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目前,我市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总数达到352所、试点区8个、“满天星”训练营4个、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172所。探索中小学与幼儿园互助式的开展模式,带动幼儿园足球的开展。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不断夯实“特色幼儿园+特色学校+试点区+改革试验区+‘满天星’训练营”的立体推进格局。2020年,天津市培杰中学、天津市第五中学等35所中小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2021年,滨海新区大港第六中学、天津市第一中学等25所中小学校被市体育局与市教委联合认定为“排球之城”天津市排球传统特色学校。
  通过创建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和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等加快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使参与冰雪运动的学生显著增多,青少年冰雪运动水平稳步提升。目前,滨海新区塘沽第二中学、河北区月牙河小学等22所学校已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冰雪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蓟州区实验小学已被教育部认定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
  从2018年起,我市连续四年委托第三方每年对全市16个区共2万余名中小学生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2021年抽测结果显示,我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和合格率持续提高。2021年与2020年相比,优良率上升了23.71个百分点,达到43.64%;合格率上升了5.58个百分点,达到94.56%。分学段来看,小学合格率上升了4.07个百分点,优良率上升了32.77个百分点;初中合格率上升了8.84个百分点,优良率上升了20.12个百分点;高中合格率上升了5.04个百分点,优良率上升了7.92个百分点。从单项来看,形态发育水平持续向好,肺活量水平、速度素质、柔韧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全面提升,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稳中向好趋势。
  守正创新,让美育扎根开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教育系统上下在美育工作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科融合,实现小课堂大思政。充分挖掘不同学科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推动美育与各学科课程有机融合,积极探索富有特色、符合实际的美育实践育人方式方法,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中小学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充分发挥课堂实施美育主渠道作用,将美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发挥美育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功能,深化并拓展学校美育实践活动,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得到不断优化。
  坚持面向人人,激发自主参与,深入有效润心。面向全体,不断创新和丰富美育实践活动形式与内容,切实提升了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以中华传统节日和天津设卫筑城纪念日等重要历史节点为契机,面向人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津沽文化的浸润作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学生中活态传承。
  自2002年起,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学校文艺展演”展示平台,坚持每年举办“校、区、市”三级学校文艺展演,至今已举办二十届并逐步形成文艺展演机制。各校、区积极应对疫情,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校美育实践课堂艺术展演项目,备受社会关注。开发网络空间,以线上方式面向全市师生和市民,开展了网络“美育实践课堂”“冯骥才小说改编影片展播活动”,丰富了美育实践课堂和素质拓展课外美育实践活动,让全市青少年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线上美育实践课堂,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坚持资源整合,同心同向同行,形成美育育人合力。统筹整合社会多方美育资源,建立学校美育实践基地,我市19家美育实践基地联手组建“学校美育实践合作组织”,合作开设多形式线上“假日学校美育实践课堂”,形成社会协同育人效应,实现学校美育小课堂与美育实践大课堂的相互联动与教育融合。组建了“天津市学生假日乐团”,学生假日乐团展示平台“海河音乐台”播放点击量已经超过95万。
  打好组合拳,引领劳动育人新风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牢牢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代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有机结合,突出思想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秉承“面向人人、实现人人发展”的教育理念,突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三个抓手,围绕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靶向施策,积极探索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格局和模式,构建起劳动教育课程育人体系。
  一是全市各学段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二是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增设劳动教育选修课。各高校列出了劳动教育选修课“菜单”,如《劳动通论》《大美劳动》《对话大国工匠 致敬劳动模范》《劳动伦理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劳动美学》《劳动关系管理与劳动争议处理》《大学生劳动就业法律问题解读》等,方便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菜点餐”。三是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中小学在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中渗透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职业院校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普通高等学校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在劳动教育实践育人方面,我市在2021年遴选了3家单位为天津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9家单位为天津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试运行1年),目前均已认定为正式基地。2022年度,我市共收到天津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申报材料75份,已组织专家完成了各申报单位材料初审和实地踏勘评审工作。16个区共建设了16个、认定了226个区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同时,我市积极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全市共1093所学校配备了劳动实践专用教室,1369所学校以教室和校园包干区域为主要实践场所,由学生自主负责校园环境卫生,主要开展卫生保洁、垃圾分类等活动。全市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均设立了校内劳动教育工坊。
  2021年,我市以劳动技能大赛为切入点,组织全市百万中小学生参赛,网络直播点击率逾200万人次。以劳动教育周为载体,组织10所直属校3500余名学生赴天津农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参加集中劳动。全市参与劳动周活动学生人数超过105万人次。2022年,15个区均开展了劳动技能大赛校级比赛,共784966名学生参赛;11个区开展了劳动技能大赛区级比赛,共10563名学生参赛。全市1378所学校开展了劳动周活动,共989511名学生参加。和平区于7月15日至8月6日举办2022年度和平区高中学生工业劳动周,以劳动教育职业体验为主题,采取固定实践场所、固定教师队伍、学校轮转的形式开展,学生们在“车间”里实践了汉服、陶艺、传统木工制作等中华传统技艺,也学习了现代农业技术、工程设计基础,体验了机器人设计与制作、3D打印、技术集成应用项目。
  同时,全市各大中小学校充分挖掘和整合资源,与职业体验、非遗项目、实践课堂、志愿服务、传统节日等有机结合,通过进社区、村镇、养老院、福利院、企业、科技文化场馆等,建立劳动教育基地,设立劳动教育岗、服务点等,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实现了学习空间从学校到百业现场的延伸,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获得最直观的劳动体验,大大提升了劳动教育的实效。西青区整合校外劳动教育资源,发挥区内各街镇特色,在辛口镇进行涉农劳动教育,在中北镇进行工业劳动教育,在张窝镇进行服务性劳动教育,在大寺镇进行职业体验式劳动教育,打造不同场景的劳动教育基地,积极开设劳动实践课程,推动以劳促学、以劳养德,多措并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 天津自考双学位招生信息网
    Copyright 2010-208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津ICP备16006483号-1